幾年前,我去日本出差,看到公司的小姑娘一大早就去傳真機旁,拿回幾張傳真。忙乎了大半個小時后,她打印出幾張紙,回到傳真機邊,蓋上自己的章(日本就像中國,習慣于蓋章而不是簽字),傳真出去。問她這是在干什么?答曰給xxx客戶確認訂單。xxx客戶的名字,提起來火星人都知道,都啥年代了,還用傳真機?答曰一直這么做。
想想看,我們這邊的小姑娘忙乎半天,把客戶的訂單錄入系統(tǒng),確認交期、數(shù)量和單價,回傳給客戶,客戶的小姑娘把這些信息輸入到自己的系統(tǒng)里,同樣也得花不少時間。而且需求一旦改變了,比如有些貨需要提前,這道程序就又得重來一遍,夠兩個小姑娘忙乎。日本企業(yè)如此,中國企業(yè)也不例外:有的本土企業(yè)只有區(qū)區(qū)幾個億的采購額,卻有成十個采購員、跟單員。這后面高昂的成本,就是這里想說的交易成本。
在國內,人們談到成本,想起的大都是生產、運輸、倉儲等支出。交易成本經常被忽視,一方面因為此類成本是隱形成本,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工成本低,以人工成本為主的交易成本凸現(xiàn)不出來。在人工成本節(jié)節(jié)飆升的情況下,交易成本會越來越受到關注。而其解決方案,得從電子商務和優(yōu)化商業(yè)關系上找。
先說電子商務。這是指通過信息化來自動化以前需要手工完成的任務。比如訂單管理,從請購計劃到訂單生成、下單、跟單、催單、驗貨、付款,都可以由電子商務來處理:需求者在線提出申請、審批者在線批準后,請購單轉入ERP;ERP運轉后,訂單自動生成,傳遞到電子商務系統(tǒng);供應商登錄電子商務系統(tǒng),在線確認交期、數(shù)量和單價;供應信息在線反饋到ERP系統(tǒng)后,如果與需求的日期、數(shù)量、單價相匹配,則不需要任何人為干預,否則提醒采購員來處理例外;最后,請購單、采購單、交貨單經過信息系統(tǒng)自動對賬,帳期一到,即自動付款給供應商。這樣,采購員只是在處理很少的例外,大部分訂單從請購到付款,永遠也不需要經過采購員的手。
沒有電子商務系統(tǒng),采購員其實是把所有的訂單都當作例外來處理,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。比如國內有個設備制造商,ERP也沒有,電子商務系統(tǒng)更是免談,所有訂單都是手工操作,40億左右的采購額,光采購員就80個左右。相比之下,硅谷有一家設備制造商,100億元左右的采購額,在完整的電子商務系統(tǒng)支持下,只需20余位采購員。采購方花這么多的人力資源處理訂單,供應商只能花地更多:采購方所作的每一件事,在供應商處都有對等的事;而且由于采購方的低效,供應商得花更多的資源來應對。比如付款環(huán)節(jié),在很多公司,請購單、訂單和交貨單分屬不同的系統(tǒng),三個單據(jù)的數(shù)量、金額得手工對齊,經常出錯;供應商拿不到貨款,就得花更多的人力來提供額外信息,反復核實。這些都系統(tǒng)地增加了供應商跟我們做生意的成本,需要通過信息化的來降低。
電子商務應用水平低,人在做信息系統(tǒng)應該做的事,除了浪費人力資源外,更大的損失是機會成本:采購團隊忙于瑣碎繁雜的訂單處理,就沒有精力管理好與內部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。表現(xiàn)在需求管理上,一方面是需求管理滯后,很多需求一落地就成了緊急需求;另一方面是在需求產生前沒法正面影響需求,不能把供應商的信息及時反饋到設計中去,失去優(yōu)化設計的機會。表現(xiàn)在供應商管理上,一方面是投入到戰(zhàn)略尋源的資源有限,供應商選擇不到位,為日后的諸多問題埋下禍根;另一方面是后續(xù)供應商整體績效管理不到位,導致更多的訂單層面的問題,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。這都是"小采購"深陷泥潭的地方,也是很多公司面臨的典型問題。
再說商務關系。商務關系不流暢,也是產生交易成本的一大根源。比如說公共采購,不管在哪個國家,都有一個共同點:繁文縟節(jié)----招投標的種種規(guī)定、各種各樣的文檔、各級政府的條例法規(guī),都讓企業(yè)跟政府做生意困難重重。其根源是對購買關系的不信任:公共采購花的是納稅人/政府的錢,不是采購者自己的錢;納稅人/政府沒法從結果上保證錢花地合理,就在過程上下功夫,制定各種條條框框;而這些條條框框則系統(tǒng)地增加了跟政府做生意的成本,反過來又得由納稅人/政府買單。這也是為什么政府采購的價格往往高于市場價。
人大代表屢屢質疑這點,其中有采購方與供應商之間的黑箱操作,但根源應該從政府行為上找。有趣的是,政府不理解這點,以為是供應商的不正當競爭,欺負政府“錢多人傻”,試圖制定更多的條條框框來約束供應商,結果只能進一步增加供應商跟政府做生意的成本,也意味著政府得支付更高的價格。大家經常抱怨一些跨國企業(yè)在中國的價格比國外都高,除了其品牌效應外,也是因為國內做生意困難,比如各級政府制定的種種障礙,以及政策上的不確定因素,和由此而來的交易成本。我在硅谷工作十幾年,支持一高科技公司在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業(yè)務,深深體會到我國政府最難對付,稅收高低不說,光那些為企業(yè)制造的種種障礙,真是無謂地增加了企業(yè)的成本。
政府行為如此,企業(yè)也是。有個國家的電信商(不是中國的)習慣于拖欠供應商的貨款,放銀行里,賺利息,甚至把利息作為采購的業(yè)績。作為應對措施,供應商就在報價中打入延期支付的風險因素,在延期支付的利息基礎上再加個安全系數(shù)。因為該電信商對所有的供應商都延期支付,所以大家就都這么來對付它,結果是該電信商支付更高的價格。這樣的客戶也是非優(yōu)質客戶,成了優(yōu)質供應商逆向淘汰的對象。有些公司的優(yōu)質供應商保有率低,往往也是因為供應商跟他們做生意的成本太高,或者不確定性因素太多。這看上去是優(yōu)質供應商保有率低,其根源得從采購方上找。
在短期關系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,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交易成本高昂,也非常明顯。我看過一個研究,對比美國和日本供應商的平均利潤率,發(fā)現(xiàn)美國顯著地高于日本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供應商關系的不同:美國是短期關系占主導地位,供應商的不確定性因素多,所以報價高(以抵消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風險);日本是長期合作關系占主導,供應商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少,薄利多銷,所以報價也就低。這也相當于婚姻關系:長期、穩(wěn)定的婚姻關系是繁衍后代、延續(xù)人類社會的最經濟方式,就是因為在長期關系下,不確定性因素最少,相應的成本也最低。人類,不管是在哪個地方、哪個民族、哪個膚色,都不約而同地認識到這一點。供應鏈管理推崇長期伙伴關系,也是同樣的原因。
這幾年,我接觸到很多本土企業(yè),深切體會到本土企業(yè)的交易成本之高,不但是信息化水平低帶來的交易成本,而且是短期關系導向下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成本。交易成本不易引起重視,一方面因為此類成本是隱形成本,另一方面因為國內的人工成本較低。對于信息化低下的問題,本土企業(yè)的解決方案往往是“再雇一個小姑娘”,這在人工成本節(jié)節(jié)飆升的情況下,局限性會越來越大。經濟高速發(fā)展,急功近利,短期利益主導的短期關系,勢必會影響到供應鏈的穩(wěn)定性,從而影響持續(xù)的質量和創(chuàng)新,成了本土企業(yè)更上層樓的障礙。再加上政府的過度作為,層層設置障礙,只能讓本土企業(yè)的競爭劣勢更加明顯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拓步ERP資訊網(wǎng)http://www.ezxoed.cn/
本文標題:你不能忽視交易成本
本文網(wǎng)址:http://www.ezxoed.cn/html/consultation/10825914922.html